手机接口的话题,已经被大家讨论了无数遍了。USB设备接口的变化,以及未来的接口“统一”大业,即使对USB技术不甚了解的用户,也大概都能说上几句。
在这其中,大家最关心的,莫过于Type-C接口何时才能真正一统天下了。不过,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,我们还是得先聊一个问题:Type-C接口的素质真的够了吗?
在正文开始之前,小黑简单地介绍一下Type-C的由来吧。
许多人习惯说的Type-C接口,比较完整的称呼是USB Type-C。它的更大特征,就是上下两端完全一样,和之前的主流接口Micro-USB相比,更大的优点就是可以支持正反两面插入,以前流行的“USB永远不能一次插对”的段子也就失效了。
但是,或许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,Type-C其实只是一个平台,正如不同的电脑可以用不同的系统一样,不同的Type-C也会有支持协议上的不同,而这些不同,则是影响Type-C接口一统天下的更大原因。
Type-C接口能靠什么一统天下?
单纯从用户的角度来看,Type-C接口好像没什么不同,长得都一样,而且只要口对了,都可以互相插来插去。
不过,不同的Type-C接口之间,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。前不久,小黑的一个朋友就咨询过小黑这样一个问题:“为什么同样是Type-C的口,我老板的笔记本就可以连显示器,我的笔记本就不行?”
原因很简单:因为线缆不同啊。
▲ 你以为的Type-C,可能不是你想要的
事实上,长得一模一样的各种Type-C线缆,采用的标准之多,甚至可以用“令人咋舌”来形容。以小黑最近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段子为例,小黑粗略地数了一下,使用Type-C接口的线缆居然有六十多种。一旦使用了不支持相关协议的线缆,就会出现像小黑的朋友遇到的那种情况。
▲ 密密麻麻的Type-C线缆种类,看得小黑眼晕
那么,为什么一个看似简单的Type-C接口,会变得这么复杂呢?这就要从它的历史开始说起了。
USB Type-C这一类接口标准,和USB 2.0或USB 3.0不同,它们虽然都用USB的“标准”或“版本”来命名,但前者其实是USB接口形式的标准,后者则是接口规范的标准。简单来说,前者规范的是USB接口的外形,而后者则规范的是USB接口的用途。
▲ 一些常见的USB接口
在2008年推出USB 3.0标准的5年以后,为了满足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里,同样高速增长的、对更高数据传输速度的需求,负责制定USB 3.0标准的组织USB 3.0 Promoter Group,推出了新的接口规范标准USB 3.1。这一标准将传输速度提高了整整一倍。
而USB Type-C标准,则是基于USB 3.1标准而全新设计的。这一接口形式的推出,除了满足新的USB 3.1标准之外,更重要的一点,就是不再区分接口的正反面。
▲ Type-C接口的更大特征是不区分正反面
但Type-C接口的更新,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:由于Type-C的优点比以往的任何接口形式要更多,除了上面提到的正反两面都能插入之外, Type-C较小的体积可以为设备节约大量的空间。
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,就是Type-C这一接口形式的可扩展性更高,不仅向下兼容USB 2.0协议,还能整合多种不同的协议,来让Type-C一种接口实现原本需要多种不同线缆才能实现的功能。
▲ 能连显示器、传数据、充电,Type-C看起来很全能
因此,Type-C接口能受到厂商与消费者一致的青睐,看起来是理所应当的事情。
全能之下,另有隐忧
不过,正如古语所说,“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”,Type-C接口高扩展性的背后,还隐藏着一个问题,那就是这一接口标准是可配置的。换句话说,你的Type-C接口数据线,可能并不是全功能的。
▲ 有些Type-C数据线以全功能为卖点
举个例子来说,小伙伴们手上的手机充电线,拿来给手机充充电、传输数据当然是没有问题的,但如果要追求雷电3、DP视频输出,估计就难了。
而且,这种情况绝非少数,甚至可以说只有部分高价的Type-C数据线,才能实现所有的功能。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用户甚至会说出这样的话:
如果与Type-C接口配套的协议就那么几个,问题倒也不是很大,但问题就在于,许多厂商都有着自己的私有协议。
以快充为例,除了有可能广泛普及的PD协议之外,各家厂商还有高通的QC协议、小米的ChargeTurbo协议、OPPO的VOOC协议、华为的SuperCharge协议等等,而不同品牌手机配的数据线很多都不支持其他厂商的快充协议。
▲ 不同的手机品牌往往有自己的快充协议
此外,由于Type-C接口的便捷性、可扩展性等优势,还有一个问题也在影响着Type-C接口的普及。
众所周知,目前常用的USB 3.1和USB 3.2标准,都以Type-C接口为推荐的接口形式,在刚刚发布的USB 4标准中,Type-C接口则成为了惟一的推荐方案,这也就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了。
▲ USB 4标准也将采用Type-C接口
在Type-C接口如此方便易用的情况下,除非有优势更加明显的方案出台,否则未来的USB 5、USB 6等等数据传输标准,也将采用Type-C这一接口形式作为首选推荐,到那时,要想区分不同的Type-C线缆就更加困难了。
其实,这个问题在Type-A接口中也曾出现过,但在当时被轻松有效地解决了。
小伙伴们应该都知道,在Type-C接口的U盘出现之前,不论支持USB 3.0标准的U盘,还是只支持USB 2.0标准的U盘,其接口都是Type-A形式。尽管在针脚数量上两者有所不同,但一般消费者很难通过这一点进行区分。
▲ 原先U盘采用的均为Type-A接口
不过,也正是因为当时的Type-A接口不用承载如今的后辈那么多的功能,USB标准规范组织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有效的 *** 方便用户进行区分:
USB 3.0标准下的Type-A接口线缆或设备,其接口内部的基座都是蓝色的。
▲ 左侧接口只支持USB 2.0,右侧则支持USB 3.0
不过,这种简单有效的区分 *** ,到了现在的Type-C接口上就难以使用了,原因正是其想要统一接口形式的野心。
如上面小黑所说的那样,一个小小的Type-C接口,承载着众多知名、不知名的标准和协议,再加上它可配置的特性,导致了市场上可以买到数十种不同的Type-C接口线缆。诚然,采用各种私有协议的厂商们都会采用不同的标识作为区分,例如OPPO的VOOC快充数据线会将VOOC的字样标在接口上。
▲ OPPO的VOOC协议快充线
一些支持雷电3协议的笔记本或者数据线也会将相关的标识标在显著位置。
▲ 支持雷电3协议的Type-C接口
但是,也有很多厂商因为美观等等方面的考虑,并不会在接口上做标识,更何况许多用户在买数据线或者相关设备之前,都不会想到要去看这些标识,直到回家插上之后才发现用不了,就很尴尬了。
所以,Type-C这一接口标准真的想要统一接口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实际测试,不同的Type-C数据线最终表现如何?
既然不同的Type-C接口线缆有这么多的差别,我们现在常用的线缆表现会有多少不同呢?小黑找来了几根不同的数据线,对它们的快充能力做了简单的测试。
这三根数据线的接口均为Type-A转Type-C,分别是经过苹果MFi认证的Benks的数据线和华为P40的原配线缆。测试平台是小米10,测试方式是将手机电量使用到40%~50%左右,之后用Benks的30W充电器充电20分钟,来看看这些Type-C数据线有什么样的不同。
▲ 小黑用来测试的充电头示意
之一个上阵的,是Benks自己的充电线。我们可以看到,在充电前,手机的电量还剩下41%。
▲ Benks数据线充电前电量
经过20分钟的关机充电,小米10的电量上升到了67%,充入了26%的电量,看起来这个数据不错。
▲ Benks充电线关机充电20分钟后的电量
之后,小黑又将电量消耗到了53%,之后关机,并使用华为P30附送的数据线接入同一个充电头进行充电。
▲ 华为P40原装数据线充电前电量
在关机充电20分钟后,小米10的电量提高到了84%,电量提升31%。
相比使用Benks数据线,华为P40原装的数据线在20分钟的充电时间里,多充入了5%的电量,这一差距虽然没有太大,但也足以看出,不同的Type-C数据线充电水平的差别了。
之后,小黑又测试了一下Benks的这款数据线传输数据的能力,结果让小黑有些意外:
当小黑插上电脑的前置USB接口时,手机开始充电,但并没有其他任何反应。
但当小黑翻遍箱子,找出一根似乎是小米5自带的数据线并接入后,却可以弹出USB功能弹窗。
这样看来,即便是通过了MFi认证的Benks的Type-C数据线,实际上也只能看作是“充电不怎么快的快充线”,而不能真正被称作是数据线呢。
从上面的测试中,我们可以发现,即便是一些有认证的、质量过硬的数据线产品,在功能上也会大有不同,而在Type-C接口的线缆各种复杂功能中找到真正“全功能”的数据线,也是一件难事。
所以,大家在购买Type-C接口的线缆时,一定要问清楚它的功能,以免花冤枉钱,买了没有自己需要的功能的产品。
作为各种奇奇怪怪接口和插来插去插不进去的受害者之一,小黑本人还是非常乐见Type-C接口有朝一日能够取代其他大部分接口的。
不过,从现在的实际表现来看,Type-C接口各方面的不足,导致了用户无法真正随心所欲地使用它,相反,还从辨别功能这方面给用户带来了不便。如何解决这个问题,将会是各大厂商和USB-IF面前的一个大问题,如果能够好好解决,相信不久的将来,即便是固执的iPhone也会用上Type-C接口的充电线呢。